首页>详情页

中国货币政策规则与央行政策取向

【作者】
薛立国 林 辉 张润驰 马永远
【单位】
薛立国,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210093;

林 辉,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10093;

张润驰,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讲师,210023;

马永远(通讯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211106。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央行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公众沟通,旨在提升政策传导效率,进而提高政策有效性。那么,如何从学理层面理解把握央行政策取向?本文通过构建时变参数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TVP-SVAR)并基于符号约束识别策略,从政策反应系数、政策波动率、政策松紧度、政策目标等方面揭示不同政策规则(价格型和数量型)的政策参数所蕴含的央行政策取向,结果表明:我国央行在宏观调控时短期偏向数量型规则,长期倚重价格型规则,且对“促增长”的偏好优于“稳通胀”;数量型规则的波动率大于价格型规则,且二者的波动率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结构;货币政策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较为宽松,经济新常态提出以后趋于稳健,新冠疫情时期适度宽松;经济新常态提出以前,数量型规则的通胀目标和产出缺口目标与实际目标值较为一致,经济新常态提出以来,价格型规则的通胀目标和产出缺口目标与实际目标值耦合较好。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的结论有助于不同经济主体通过考察政策参数的动态演化趋势透析央行政策取向,进而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

【关键字】
货币政策规则 央行政策取向 符号约束